
发布日期:2025-04-28 21:01 点击次数:126
文
奇史局
编辑
奇史局
慈禧被八国联军追得很惨,逃亡西安的路上风餐露宿,老太婆咽不下这口气
,决定变法自强。经过蜻蜓十年的不懈努力,国力非但没有强大,反而把自己变没了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
那么大清又是如何自掘坟墓,一步步走向不归路的呢?
展开剩余91%1901年,慈禧回到了北京,
重新拿起戊戌变法的内容,编练新军,奖励实业,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,新政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。问题是这时候为时已晚,经过庚子之乱,
良机一去不复返。
01.朝廷变法百姓赋税过重,失去基层群众人心
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,大清屈膝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,
合每个中国人一两,连本带利十亿两白银,这可是一笔巨债。朝廷一年财政收入仅八千万两,支出却是一亿多两,本来就是赤字财政,还割地赔款,那你要变法练新军,还派人才留洋深造,这些事情都需要拿银子开路,所以只能层层盘剥增加赋税,所以老百姓就不高兴了。
新政的内容和百姓利益毫不相关,
政府编练新军是吧?好男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,谁爱去谁去,奖励实业修建工厂?还不如造几个铁匠铺实在呢?选留学生出国深造,对不起,老子们不识字,你办的这些事儿跟我没关系,但是最后让我买单掏钱,这凭什么呀?我需要的就是30亩地,几头牛,一家人不愁吃不愁喝就满足了,朝廷赔款我掏钱,朝廷新政也是我掏钱,这样一搞,老百姓气得直骂娘。
先不说新政到底好不好,但从开始就丧失了民心,
全国各地怨声载道,朝廷的一些有见识的大臣一看不对劲儿,就纷纷劝阻慈禧。现在老百姓对朝廷的新政很不满,所以呢,得做出改变,做一些利于百姓的事情。想彻彻底底地搞一次变法,就得先还政于民,把政府交给百姓手里,政府的官员有民意选拔,这样的朝廷才会受爱的,这才是大清唯一的出路。过去整天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,
现在时代变了,得专心为百姓做事。
所以有识之士想学习国外的政治体制,
英国、德国、日本都是君主立宪制,他们现在都这么强大,值得我们效仿。这个时候慈禧虽然70岁了,但老太婆脑子还没糊涂,也知道过去那一套大势已去,只要对大清统治有利,怎么着都行,于是朝廷派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,一波去日本、美国,一波去欧洲,那真是考察得相当用心。
02.朝廷假立宪真夺权,失去立宪派支持
到了目的地,没有去任何娱乐场所玩乐。
外国召开议会,清朝大臣在旁倾听,接着去图书馆翻阅该国历,县市参观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,甚至去动物园学习人性化管理,最后还请法学家上民主课。在外国转了一大圈后,王公大臣这个镇国公载泽带头给皇上写报告,但不善于表达,总不能写英国三岁小孩英语说得都挺溜,我大清落后甚多,尚需努力之类的话吧这些事情世界都知道。
五大臣一时接触到这些新奇的事物,心里一时还消化不了,这报告总不知从哪个地方写起,最后放下身段,
在日本找到清廷的通缉犯梁启超代写,
梁公牛皮,关于变法您不是玩过吗?朝廷戊戌年对不住你,不过为了黎民百姓别往心里去,你替我们给皇上写的列国宪政的优点,或许大清还能抢救一下,
在载泽好言相劝下,梁启超就给他们当了枪手。
载泽拿着这份报告回到大清,急忙进宫给老太婆看。说出立宪的三大好处
第一,皇位永固,
大清皇帝永远受百姓拥护,同为立宪国的日本天皇毕竟125代没换,甭管有没有实权,反正实现了千秋万代,这样大清江山能永远的传承下去。
第二,消除内乱。
孙文不是对咱大清不满,整天造反吗?他不是要民主法治吗?咱们搞立宪就没有民主法制了呀,这样一来,革命党就没有理由作乱了。
第三,外患渐轻。
西方国家之所以看不起大清,不就是因为大清是君主专制人家民主吗?只要咱也民主。起来,咱就跟他们是同类了,不就与大清成为友邦了吗?再说,当时世界大国只有中国和沙俄是封建专制国家,如果咱们也搞立宪,就能与全世界接轨。总之呢,立宪好处多多。
老太婆听了直点头,也不知道心里是怎样想的。
载泽深知老婆子的权力欲望很强,不可能这么快答应,便给老太婆找了个台阶,虽说立宪好这么好,但是大清百姓尚未开化,文化水平低,容易被人忽悠,所以立宪得慢慢来,否则天下会大乱,需要有个预备期来开化百姓。至于需要多长时间呢?奴才经过计算得出,至少20年大清才有立宪的基础。老太后一琢磨,我今年70岁了,20年后肯定挂了,乾隆才活89,我可活不过他,所以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,大权能够独揽。听到这句话,
慈禧非常高兴,下旨准备立宪,预备期20年。
一听到预备期这么长,
全天下盼望中国走君主立宪道路的人
,立刻对清廷感到失望,
所以各地有识之士,一再情愿召开国会速定立宪。一开始清廷态度很强硬,称马上立宪是邪路,我们这样慢慢来才是正路。不过最后反对的人越来越多,清廷顶不住压力,便把预备期一再缩短,先是15年,最后改为9年。不过这也来不及了,马上可能还能力挽狂澜,但是这个态度毕竟比以前好多了。
朝廷1908年颁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,
这个大纲一公布,民主人士心彻底凉了。钦定宪法大纲参考的对象是日本宪法,总共23条内容,头14条是皇上应得的权利,后九条是臣民应尽的义务,而且特别强调天下百姓是臣民,并非是公民。
简单来说就是皇上是至高无上的,
百姓效忠是理所当然的,即便受苦受累,也要为朝廷发挥余热,权力全在皇上手里。虽然规定百姓有言论自由,民间能出版图书和游行示威的权利,但只要触犯皇上利益,一道圣旨,这些权利就得作废,宪法的最终解释权永久归皇家所有。接连几次看到朝廷的真面目,原本那些反对革命、主张立宪的民主人士有些心灰意冷,甚至有的还倒戈加入了反清队伍。
这还没完,很快朝廷又开始了作死的第二步。
03.朝廷盲目废除科举,彻底得罪士大夫阶层
历代朝廷维持统治的基础,靠的就是这些士大夫阶层
。宋朝大臣文彦博说得特别好,皇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,是一个有共同利益的上层团体,百姓只是我们收税的对象,和平时为国家效犬马之劳,战争使百姓就是取之不尽的冰原。历朝历代士大夫一直是朝廷拉拢的对象。可接下来朝廷把这些人全给得罪了。
1905年袁世凯、张之洞给皇帝上书,
你看国外科技进步这么快,而我大清却停滞不前,原因就是科举严重阻碍了国民的思想,应该引进外国的新式学校,小孩们不该再读四书五经,而是学习数学、物理、化学,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,但也得慢慢来。
朝廷冷不丁下了一道圣旨,
自1905年起不再举办科举。这条消息对读书人如同晴天霹雳,一辈子的理想从此破灭。为了参加科举,谋个前程容易吗?所以我才终于朝廷,老子研究了一辈子的孔孟,你现在才告诉我,明年开始考数理化,我去你丫的,大清不亡断无天理。
所以呢这朝廷最后的死忠粉就没了。士大夫这个阶层对朝廷失望,然后立宪派不断联名请愿,施加压力,要求立即成立国会,皇上把权力交出来。朝廷跟立宪派在会议上展开了争论,立宪派态度很强硬,大有不接受革命的意思。最后朝廷做出让步,成立咨政院作为临时国会,接着也成立了一个内阁,不过成员全是满蒙亲贵。这些王公大臣威风了几百年,谁都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利。
04.不再受汉族官僚支持,只能自取灭亡
看清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嘴脸,
全国上下骂声一片,清廷的做法已经把士大夫和百姓得罪了遍,并且还提防着汉族官员,特别是张之洞、袁世凯这样的权臣,总之用你的时候是肱骨,没有价值后就是粪土。特别是袁世凯掌握清朝最精锐的新军,这更让王公大臣无比忌惮,便以袁世凯足疾未愈,勒令其退休。
朝廷下旨,听说你八岁时崴过一次脚,看来现在留下了病根,念你年老回家养病去吧。袁世凯手握兵权,被朝廷这么羞辱,离开京城回河南老家时恨恨不已:兔崽子等着瞧,将来用脑子时会让你们后悔的。
没过几年,武昌革命之火烧遍了半个中国,
清廷无兵可调,新军又阳奉阴违不听命令,只好请袁世凯出山前去镇压。袁世凯闹起了脾气,你不是说我八岁崴过脚,现在还没好吗?要老夫出山,必须解散皇族内阁,把权力让我老袁做主,否则我这脚就永远好不了啦。
老袁出山后不久,便和革命军边打边谈,最后没经住大总统的诱惑,逼宫隆裕太后让大清退位。到了这时候,那些平时养尊处优的王爷和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可就惨了,没了朝廷的供养,家境富足的能卖宅子古董维持生活,混得差的八旗子弟只好下海唱戏混饭吃,得亏平时看的戏多,没事还能哼哼几句,不然只能捡破烂拉板车去了。
清朝确实是自己作死,百姓和士大夫以及立宪派全给得罪了。权力是一杯毒酒,如果容器坏了就会扩散,你既然不愿意让出一点利益,那么最终所有的权利都会失去。所以清朝灭亡是民心所向。
大清入土已经百余年股票怎么申请杠杆,但人性没有变,我们要记得,做事要学会取舍,吸取历史教训至关重要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驰盈策略|2023配资助手网|正规在线证券配资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